妈妈的朋友在线播放,妈妈的朋友免费观看,妈妈的朋友2在线观看,一个好妈妈4中字头强华驿,暴躁少女CSGO图片妈妈,女友的妈妈8

歡迎光臨~基艾弗姆(遼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德國雙元制歷史改革

摘 要:德國的制造業能取得享譽世界的成就,其雙元制職教模式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因此德國的雙元制職教模式是世界許多國家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時首選的改革模板。通過對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演變歷程及特征的闡述,分析其在歐洲化過程中經歷的三個階段及發展方向,反思我國在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中就課程設計、同企業的合作交流、職教保障機制應汲取的經驗。


作者簡介:汪玲(1967-),女,四川簡陽人,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四川省教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8)12-0151-06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為德國培養了大批的高素質技術人才,使得德國的制造業在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促進了德國經濟發展。如今,德國雙元制的職教模式發展日漸成熟,成為世界各國在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方面模仿和借鑒的對象,要追溯德國雙元制的起源,首先會談到中世紀的學徒制,它將學習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核心。此后,德國經過不斷地改良變成現在的雙元制。雙元制的成就是世界各國有目共睹的,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德國開始向歐洲地區傳播雙元制,西方國家將其稱為“歐洲的師表”。挖掘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精華,建設并完善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有利于培養我國的技術型人才并推動經濟建設。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演變歷程


(一)手工業時期培訓體系的建立


1897年德意志帝國通過立法,創立了一個組織化的手工業部門控制的學徒培訓制度框架,該框架建立的最初目的是德意志帝國的內部保守政治力量力圖扶植起一個手工業部門,使其可以成為對抗社會民主黨的政治平衡力量。這一組織化的手工業部門主要是有那些自雇的工匠師傅組成的,這一群體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獨特力量,他們既不同于那些一般意義上的產業工人,又不同于他們所雇傭的技工和學徒工。同時,德意志帝國還成立了專門的法律去規定這一群體的社會地位和權利,通過立法活動,德意志帝國強制性的把手工業協會納入到了半國營的范圍中,在技能形成的領域中賦予他們準公共權力[1]。在這一歷史階段,德國內部的學徒培訓制度得到穩定和發展,為后續各種職業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這也為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機械制造業時期技能培訓體系的建立


在隨后的發展過程中,1897年的立法得到了社會民主黨人的發對,他們對于學徒制持強烈的懷疑態度,對于傳統的手工業也無好感。同時,這一歷史時期德國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傳統的手工業已經逐漸的被機械制造業所取代,各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內部的重要的機械制造企業為了實現自身的擴大發展,都試圖立足于內部勞動力市場所展開的培訓以及廠辦技校,從而去尋求一種替代性的、分列式技能形成模型。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德國的機械制造業并沒有掙脫傳統手工業培訓體系的牽絆,并且德國的機械制造業還不得不與傳統的手工業展開深入的合作,利用他們所掌握的技能資格認證權力為自身的發展謀福利。在兩種工業模式的合作發展過程中,德國的培訓體系也逐漸的發展和成熟起來,轉變為一種標準化與統一化程度都較高的模型[2]。


(三)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建立


1969年《職業教育法》生效以后,聯邦德國“雙元制”培訓體系也在職教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這個法律不僅將以前分散的培訓立法綜合到一起,還刪掉了所有法律的不確定因素,允許具有合理性的培訓體系進一步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德國政府成立了專門的聯邦職業培訓研究所,這一研究所的成立使得德國的培訓職業有了更加明確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責任。該立法表明,聯邦職業培訓研究所的重要任務就是要負責培訓領域的研究和發展,為培訓事業提供指導和幫助。由于這一改變,德國的雙元制職教模式迎來了發展高潮,各方面的研究和支持極大的促進了雙元制職教模式的發展和創新,德國不僅在經濟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在教育領域也取得了極大的突破,對世界領域的教育和經濟事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和沖擊[3]。因此,在隨后的發展中,德國的雙元制職教模式引領著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潮流。


(四)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成熟發展和向外移植


2005年德國將《職業教育培訓法》與《職業培訓救濟法》進行合并,并且2009年德國的各州教育部統一規定:凡是具有碩士學歷或者技師專業證書的年輕人可以直接的接受大學教育,不必接受入學前的職業能力測試[4]。這一規定的提出,使得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更加的成熟和完善,擴大了生源市場,使得學歷層次高的學生年輕人可以通過教育提升自身的實踐技能和實踐經驗,技能層次高而學歷較弱的學生可以通過教育提升自己的閱歷,完善知識體系,獲得更高學歷,這樣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培養,全面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雙元制教育模式的價值被充分的體現出來。同時,在這一時期,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也不斷的向外移植和擴張,對世界教育格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且,在最初時期,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移植是整體移植的,后來經過不斷的完善和發展,開始實施部分移植,在這一時期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主要是采用的理念移植,把職教理念的核心要素移植到其他的國家和地區[5]。



二、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歐洲化進程


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是德國歷經幾百年的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得來的產物,是社會經濟進步的見證。


(一)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歐洲化進程


迄今為止,德國聯邦教研部(BMBF)已經與全球19個國家簽署職教合作協議,包括美國、墨西哥、印度、哥斯達黎加、突尼斯等[6]。并且德國繼續加大其在歐洲的推廣力度。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歐洲化進程的發展進程如下:


1.忽視各國國情差異,整體輸出雙元制。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至90年代,德國開始將其雙元制職教模式輸出到歐洲各國,以雙元制最優輸出為理念,將課程設計模式、教學形式、組織管理、組織運行、保障機制等一整套的雙元制職教模式內容與其他國家深入合作交流,使輸入國的原有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更加完善,對國內的因為經濟危機帶來的發展停滯起到了一定的緩解作用。雖然在這一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遠遠低于德國的預期目標,并且部分歐洲國家在國內大范圍的推行工學交替的課程設計模式使得雙元制的輸出不得不停止。針對這種現象德國召集了最權威的專家和企業高管組成專門的評估小組,到這些國家進行考察并分析原因。在評估報告指出:該國項目保障機制缺失是致使雙元制職教合作項目最終流產的主要因素[7]。據此可以得出結論,一個穩定的保障機制是確保雙元制職教模式順利輸出的關鍵。輸入國在進行雙元制職教模式的推行同時,一定要充分的滿足國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和發展需要;要逐步的提升國民的綜合文化素質和能力;要不斷的完善所需的配套基礎建設,建立項目保障機制;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召集社會的力量對雙元制職教模式予以支持。此外,在引進相關經驗時一定要充分的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移植經驗,全面的評估整體移植項目的風險。


2.正視各國國情,輸出雙元制關鍵元素。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到本世紀的前十年,德國發現整體輸出并不能將雙元制職教模式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因為各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整體輸出不能較好地適應輸入國的社會發展狀態,存在一定的風險,雙元制職教模式的輸出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德國經過深入的分析研究,決定改變策略,改為部分輸出。部分輸出主要是將雙元制職教模式中最核心、最關鍵的元素輸出,如工學交替課程設計、校企合作的辦學方式、產學深度結合的教學形式、政府主導的組織運行。輸出關鍵因素,能最大限度發揮雙元制職教模式的作用,尤其在瑞士、奧地利等德語文化圈的國家,結合本國的特色開創了獨立的職業教育學科,瑞士更是將德國的雙元制職教模式發展為三元制職教模式,其中瑞士發達的行業協會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該組織設置了專門的培訓中心和實訓車間供職教學校的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壓力,形成了職教學校、企業、培訓中心和實訓車間三方主體。在這些歐洲國家中,由于政府集中了大批職業技術教育學方面的專家,并且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組織,教學和科研結合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培養了大批的職業技術教育方面的師資,而且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


3.建立合作備忘錄,集中輸出雙元制完整理念。德國為了更好地與歐洲其他國家進行密切合作,幫助歐洲的整體發展,與其他歐洲國家訂立了關于職業教育的備忘錄。近年來,青年失業問題在歐洲愈加嚴重,促進青年的就業是當前歐盟國家非常重視的問題之一,德國的失業率在歐洲范圍內普遍較低,因此于2012年12月11日柏林同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斯洛伐克等七國教育部長簽訂了備忘錄,該備忘錄主要圍繞雙元制職教模式理念的輸出,以求建立歐洲雙元制職教模式的跨國聯盟。備忘錄中明確提出了兩個政策目標:第一到2020年將青少年的就業率提升至82%;第二確保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在畢業后的四個月內可以找到工作、實習或繼續教育的機會。備忘錄中對雙元制職教模式的理念進行了闡述,包括要贏得社會的整體認可;將科學研究和職業指導進行深化;政府與企業保持密切合作;職教教師能力的提高;培訓崗位質量的提高。理念的輸出為雙元制職教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可以更好地與輸入國的制度設計相融合,減少了職教改革的制度阻礙。德國的雙元制職教模式雖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是它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境,如過分的依賴于企業,企業在經濟良好時期可以為學生提供經費支持,可在經濟蕭條時期大部分企業不愿承擔培訓費用,這會導致雙元制職教模式發展相對萎縮等困境。


社會飛速的發展,知識和技術隨之更新,職業技術教育的滯后性不能及時做出反應,因此學習者不能一次性的通過職業培訓而獲得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和技能。因此德國政府為了應對這樣的現象,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提出要在雙元制職教模式強調“關鍵能力”,這種關鍵能力包括交流合作能力、組織工作能力、獨立性能力、壓力承受能力等跨職業跨專業的能力。德國政府還大力推行終身學習,在雙元制職教模式中推行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并且建立了職業繼續教育機制,包括完善職業進修教育制度和職教學生的研究生制度,結業的職教學生可以選擇繼續深造。為了能同普通教育的有效銜接,在雙元制職教模式中加強對學生的外語教育和普通知識的教育。例如,當前德國政府在雙元制職業學校中,大力推行小班制的教學組織形式,其間應用項目教學法實施教學,為培養廣大學生團結協作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還增強了學生決策能力和突發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有利于帶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形成學習的慣性,最終幫助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二)當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


隨著當前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社會改革也在不斷推進,職業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困境,作為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也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只有直面這些挑戰,戰勝困境,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教育才能持續不斷的發展創新,為世界職業教育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當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體制和制度復雜,無法迅速調整專業設置。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如今迎來了互聯網時代的大爆發和AI技術的深入開發,大部分企業已經由人工作業變為電腦控制的機器人作業,對工人在技術層面和知識層面要求越來越高,企業急需要大部分的靈活性,創新性人才。為此,國外一些學者認為目前青年勞動力市場的在綜合技能的需求方面正在發生轉變[8],只具備單一專業知識的畢業生很難在激烈的勞動力市場找到位置,這也嚴重威脅到了當時德國社會的穩定性。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發展對高技術人才和管理人員的需求,德國政府撥出巨款投入到對未來職業動向的研究,這樣一項舉措同時彌補了雙元制職教模式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滯后性表現,提高了雙元制職教模式對勞動力資源變化和技術變化靈敏的嗅覺。德國政府為了使雙元制職教模式更加現代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調整其課程設置,例如:在迅速增長的就業領域開發新的培訓職業,及開發新的職業培訓課程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德國自2000年來已對相關職業教育條例進行改革并設置26個新教育職業,向學生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專業[9]。此外職業培訓方案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在不斷地進行更新。


2.過分依賴企業,而企業提供的培訓崗位不穩定。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更加的嚴格,加之企業不斷的進行創新發展,生產和發展模式不斷的變革,社會的勞動力需求同職業教育培訓崗位不相匹配,職業教育技術培訓崗位的稀缺,每年大約有100萬左右的年輕人不能接受職業培訓,逐年要新增約80000人,使得德國政府的社會壓力大,并且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德國政府開始尋找解決辦法。一是考慮到中小企業在德國所有的企業中占大約22%,但卻提供了大約40%的培訓崗位,德國政府為了減輕中小企業的負擔,制定新政策,合理配置大中小企業在提供崗位培訓上的比重。在一系列政策出臺之后,一部分大、中、小型企業成為雙元制崗位培訓的重要基地,不僅大型企業為職業教育培訓提供更多的崗位,一些中小型企業將優先的培訓條件聯合起來,建立起跨企業培訓中心,從而拓寬了學生求職面。二是加大財政投入。近年來德國國家財政在職業教育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別是在東部地區。進而確保職業學校和企業擁有足夠的資金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辦學。


3.過分強調專業熟練技能,不利于被培訓者將來的職業轉換。在本世紀以前,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一直在走以企業的實踐教學為主,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學為輔的發展道路。但是,這與眼下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綜合性,以及學習過程以行為導向的整體性明顯不相符合。為此,當前德國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出在雙元制職教模式中,職業教育院校要充分的利用和發揮自身的優勢,并且要不斷的根據現代企業的發展要求進行改革和調整,在學校內部建設和發展實訓車間,把理論與實踐教學充分的結合起來,但是,這種教育方案過分的強調了專業熟練技能,學生在學校期間對于本專業的知識和基恩能夠非常的熟悉,但是對于其他行業和領域的接觸較少,一旦走上社會,他們自身的進行多方面的發展,將來的職業轉換難度較大。



三、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德國的雙元制職教模式的成功,對世界各國的職業技術教育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當前我國正處于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時期,國內職業教育至高等職業教育無法再突破,成了名副其實的“斷頭教育”,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國在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過程中應當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精華[10]。


(一)及時根據社會發展實際進行專業課程的調整和更新


由于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發達,所以培養出的大批高素質技術型人才具有導向性,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求。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下,職業學校的教材編寫都是按照企業生產的實際要求來完成,同時根據現行市場經濟所需的人才標準而研發的校本教材。在課程設計方面,也都是以職業技術活動為核心,設計每一個教學步驟和教學環節,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數據能夠做到及時更新,教學中的案例也能做到與生產實際相吻合,并且將視頻影像資料作為教學設計的重要資源。反觀我國的職教教育,職業院校不僅起步晚,而且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過分的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忽視了職業技術的要求,所以培養出的技術型人才效果欠佳,難以滿足企業和社會的發展需要,職業教育人才也難以擔當起祖國建設的重任,所以必須要進行改革和創新。


從當前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在生產過程中勞動經驗的獲取,教師能夠有更多渠道來獲取職業技術活動的相關教學材料,課程設計中將這些材料及時的融合進去,這樣才能培養出畢業后馬上就能適應就業市場需要的員工,因此,職業教育院校要及時根據社會發展實際進行專業課程的調整和更新。另外,將職業教育的課程構建成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型課程模式,以職業技術活動為核心,結合崗位需求進行課程內容的設置。借鑒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中企業和學校課程分配的比重來進行教育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使每一位學生不僅有夯實的理論基礎,還有熟練的操作動手能力。


(二)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的教育模式,與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


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起源于中世紀的學徒制度,它是將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緊密結合,以企業培訓為主的職教模式。工學交替是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最明顯的特征,根據德國政府訂立的有關政策,凡是在職業技術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不僅要學習職業理論的教育,還要到企業中進行實踐能力的培訓,并且有明確的學校和企業學習的時間要求,每周在企業學習四天或一天,在學校學習三天或兩天。其間,受訓者有著雙重身份,走入企業接受實踐技能的培訓就意味著受訓者具備學徒的身份,而在學校就要以學生的身份接受專業理論和文化教育。而課程的設計和計劃由學校和企業共同訂立和安排,但是要以企業為主導,學校給予配合。這種雙元制工學交替教學使得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得到緊密結合,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提高和適應創新能力的提升,促使畢業學生具有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適應能力強和應變能力強的“一廣三強”特點。


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提供職業培訓崗位的能力有所欠缺,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很高,所以職業技術教育在我國有強大的潛力和光明的前景。但是許多職業技術學校僅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樣使得結業的學生雖有文憑卻欠缺實踐能力,滿足不了企業的需求。因此雙元制職教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我國應當加大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投入,充分的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的特點,合理設置職教培訓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學校要主動加強同企業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保證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真切感受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以社會職業能力為核心。政府要以受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待當前職業技術教育事業,及時地把握當前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使職業技術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與企業需求緊密相連,極大程度上提高職業技術教育的效率,還能節約教育資源。如今,德國雙元制職業學校的學制為3.5學年,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學生必須接受按照行業規定所進行的“版塊式”培訓,學生要在學校、企業、跨企業的教學中心內完成學業,學校的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理論方面的知識,而技能的練習則要在企業中進行,新知識、新技能的培訓要在跨企業的培訓中心內完成,這一方面就值得我國去學習、去借鑒。


(三)借鑒雙元制師資隊伍建設經驗,從制度層面推進教育改革


師資隊伍建設是教育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的影響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方向和成就。在德國雙元制教學模式中,其中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具有“雙元雙師”的師資力量,而“雙元”主要是指在教師隊伍中是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共同存在的。專職教師隊伍是職業技術教育學校必須具備的要素之一,這些專職教師由于法律有專門對其資格取得的規定,所以在考核方面較為嚴苛。另外,德國的職教師資之所以精良,原因還有除具備學歷和資歷并享受國家公務員待遇這些基本條件外,還必須經過兩年以上的工廠實踐才具備職校教師資格;若擔任實訓教師,則必須經過“師傅”考試并取得師傅的資格,年齡要在24歲以上。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德國職校的教師群體大都是能夠實現一專多能的,他們可以身兼數個學科的教學任務,自身的工作量較大,其中理論課程的教師教學每周的教學課時要達到24節,實訓課程教師的每周的教學課時更長,要達到35節,而其要求他們能夠完成兩門專業課的任務。兼職教師隊伍主要是由企業提供,大多為優秀的高技術人才或管理人員,由于德國的制造業非常的發達,所以造就了一批經驗豐富的職業技術人才,這些兼職教師擁有夯實的理論儲備和多年積蓄的實踐經驗,為專職教師隊伍在教育教學方面提供了補充。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德國雙元制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顯著成就,以及其對自身教育事業發展的貢獻,所以,我國在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借鑒德國“雙元雙師”的教師隊伍建設經驗,把他們的師資培養模式和人才引進方式納入到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體系中,進而建立一直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推動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要使雙元制職教模式能夠穩定的發展,一個健全的保障機制不可缺少。從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制度演變可以看出,健全完善地法律保障體系是雙元制職教模式成功的重要原因。就目前來看,德國職業教育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發揮的作用是通過法律法規來強行規范和約束的,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必須參與到職業教育的建設中去,并且作為校企合作的主體,各州政府要為職業教育和校企合作提供所有的費用,而企業要承擔在校學生企業培訓的所有費用,也就是說德國職業教育中學生不需要為完成學業而支付費用,反而在實習階段可以得到企業提供的報酬。這也說明在德國的法律范圍之內,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并沒有孰輕孰重之說。縱觀我國當前的職業技術教育,盡管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和計劃,但是由于欠缺完善的法律保障,在實施過程中僅流于形式,未能得到切實的落實,這不利于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建立健全職業技術教育的法律保障機制是我國改革傳統的職教模式重要的任務之一。






參考文獻:

[1]姜大源.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再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0):5.

[2]巫向前,陳修治.德國衛生職業教育概覽[J].高等教育研究,2010(4):91.

[3]蔣立英,陳國忠.德國“雙元制”對我國衛生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啟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1):47.

[4]Thomas Sondermann.The German Vocational Training Reform Act of 2005: What is new, what is different?[J]. BWP Special Edition 2005:18.

[5]劉芳武.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啟示[J].繼續教育研究,2016(1):121.

[6]修春民.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輸出到19國[J].世界教育信息,2017(23):1.

[7]趙學瑤,盧雙盈,白志凡.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的移植演變與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15(12):89.

[8]WolfA. Review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Wolf report[J]. Stationery Office,2011.

[9]顧月琴,魏曉鋒.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困境及其發展趨勢[J].職教論壇,2010(3):92.

[10]崔巖.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0):74.

联系我们: 西和县| 香格里拉县| 赤城县| 通辽市| 大兴区| 大兴区| 江都市| 冷水江市| 永和县| 嘉禾县| 马山县| 饶河县| 蓝山县| 金昌市| 嵊州市| 河东区| 渝北区| 新野县| 房山区| 济阳县| 汽车| 皮山县| 波密县| 太和县| 南澳县| 龙山县| 湖州市| 疏附县| 尚义县| 宁海县| 镶黄旗| 漯河市| 东安县| 准格尔旗| 文昌市| 阜城县| 迁西县| 深水埗区| 西青区| 德清县| 江口县|